“气候危机时代”或将至,我们该做些什么?
气候的“危机时代”
这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个夏天,但是“这可能是未来30年最美好的夏天之一。“ 。
这是Firststreet基金创始人Matthew Eby最近发表的一份关于美国气候变化的声明。与此同时,极端高温和干旱正在肆虐美国几十个州。
美国刚刚经历了2021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但这并不妨碍许多州的最高气温继续刷新历史。仅在过去30天,美国就有43个地区出现了有史以来“最热的7月”。
在高温下,出现大面积干旱。
据统计,美国有43%的地区已经进入不同程度的干旱。这个阳光带州的部分地区,包括加州和德克萨斯州,正面临着可能一千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但这一切或许并不只是“偶然”的气候问题,而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物。
根据第一街基金会,极端高温将继续这一趋势。在未来的一年,将有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进入125华氏度(51.67摄氏度)的“新的历史阶段。”
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30年后,美国中部将进一步形成最高气温“50摄氏度”的温带。许多地区超过100华氏度(37.78摄氏度)的气温将持续20天以上,超过63%的美国居民将受到高温的影响。
50多度的气温相比,今年可能的确是未来30年最好的夏天之一。
事实上,美国只是对这种全球极端气候的一瞥。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是北半球的高温和干旱。而在欧亚大陆,许多地区正面临更极端的问题。
在欧洲,或许是文艺复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正在上演。
干旱几乎影响了整个中欧和西欧,影响了一些国家的几乎所有土地。例如,在葡萄牙和罗马尼亚,分别有超过99%和75%的国家正在经历严重或极其严重的干旱。法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因干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城市居民的生活并不容易。
一方面,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等主要国家的许多城市为了保证居民的日常用水,被迫通过限水令。在一些城市,甚至给花园浇水也被地方当局禁止,否则将面临高达1500欧元的罚款。
另一方面,欧洲河流水位的迅速下降对内陆航运效率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航道上的许多货船被迫清空75%的运力,这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影响。
由于欧洲国家报道的严重灾害极少,几乎与欧洲气象系统建立的时间相同,新闻头条几乎成了各国气象系统古老历史的“秀”。
比利时说这是自1885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而意大利则声称这是180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气候灾难。
撇开天气记录不谈,欧盟气候专家直接估计,这是欧洲50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这意味着类似程度的极端天气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末期。
当时,在捷克易北河的河底放置了一座名为“饥饿石”的纪念碑,他们希望以此警示后人干旱后的饥荒,口号是“如果你看到这块石头,你会哭”。
现在,干旱又把石头归还到欧洲人手中。
今天谁比16世纪欧洲的大旱更严重,可能还不清楚。在大陆的另一端,在东亚,情况也开始变得糟糕。
以我国为例,我们正在经历1961年开始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的区域性高温事件。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截至8月17日,全国37.7%的国家气象站已达到极端高温天气日最高温度。其中,湖北、重庆、河北等地最高气温已超过44摄氏度。
同样,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也正在经历罕见的夏季干旱。
本来,8月应该是中国南方的丰水季节,但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时间。这意味着湖水提前降到了秋冬季节的水位,气象学家对秋雨秋雨并不是特别乐观。
重庆市的河面也部分见底,菩萨“睡在河底”已经浮出水面,与干涸的鄱阳湖一起成为全网热搜。
在欧洲和中国,7月被认为是前几年的“主汛期”。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克在今年6月的一次演讲中称这样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一种现象”。
“气候危机时代”
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2020年报告显示,与前20年相比,21世纪头20年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高温事件增加232%,暴雨增加134%,风暴增加97%。
这大概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在数据库中的500个极端天气事件和趋势中,71%被认为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可能性更大或更严重。其中包括93%的热浪、68%的干旱和56%的洪水和暴雨事件。“据《古兰经》记载。
对地球未来极端气候的预测证实了这一点。
今年5月,联合国发布了《2022年干旱数据报告》。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30年中,干旱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
该报告预测,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人类干预,到本世纪中叶,75%的人口将受到干旱的影响——也就是说,约48亿至57亿人将生活在干旱影响地区,每年至少一个月。
人们一致认为,气候挑战正在变得更加严峻。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首次公开呼吁各国宣布“气候紧急状态”,以应对全球气候不断恶化的状况。
热的多米诺骨牌
高温和干旱对人类构成系统性挑战。
特别是今年夏天,北半球的高温潮几乎已经覆盖了北半球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区域。无论是欧洲的主要发达国家,美国的阳光带地区,还是中国的长江流域地区,都是全球高温干旱的重灾区。
这些地区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都很高,也是全球人口的重要流入地。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是当今地球上最重要、增长最快的地区。
因此,不难理解,这种高温必然对各国经济带内部的运行体系构成极大的挑战。高温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
除了停滞的河流交通,我们还整理并确定了至少五个衍生风险:
结构性能源问题
高温促进了当地电网负荷的快速增加,但却打击了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全球电力输出能力。
首先是各国的水电站。以最近备受争议的四川水电站为例,由于水资源减少,其中一些水电站的产量只有过去的一半。不仅在四川,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洲水电站在过去12个月内损失了40%至44%的发电量。
然后是太阳能。太阳能电池板的最佳温度为25度左右。温度过高会降低效率,甚至损坏设备。一些行业估计,太阳能电池板在高温下的功率效率损失将在10-25%之间。
此外,干旱会降低一些能源产出的效率。
以法国为例,由于干旱缺水,核电站无法提供足够的冷却液。因此,许多核电站被迫关闭。
为了应对类似的能源问题,最近在欧洲,包括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波化石能源火电厂建设回归潮。人们更担心后者会加剧全球气候异常。
粮食问题
以主要谷物产区欧盟为例,该机构预计全年玉米产量将创15年来新低,同比下降20%以上,比一个月前的干旱预测下降15%。此外,谷物价格下跌超过8%。
这是一个动态的数字,随着干旱条件的变化将继续波动。
洪水
虽然干旱呈上升趋势,但美国气象学家已经明确警告说,未来加州等地可能发生灾难性洪水。
一方面,干旱能显著降低土壤的吸水性。有机质的流失使土壤在外面形成了一层“防水层”。如果此时有大雨,土地应对雨水的弹性会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地球变暖会增加大气的含水量,使大气“干渴”。
虽然这种“饥渴”增加了干旱,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河流级别”的强降雨。
气候科学家丹尼尔·斯温在他的论文中模拟了类似的情景,他发现在2081-2100年的气候模型中,加利福尼亚的部分地区可能会有超过100英寸(2540毫米)的降雨,是目前特大暴雨日降雨量的10倍。
病原体的变异
据《环球时报》报道,《自然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在影响人类的375种病原体疾病中,只有16%因气候变化而减少,218种(58%)因气候影响而加重。
此外,冰川冻土的解冻,客观上也会增加古代病原体释放的可能性。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古代病原体引发大健康事件的可能性并不高。
海平面上升
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蓝皮书》数据显示,全球海平面呈现持续、稳步上升的趋势,近40年来,我国海平面年均上升速度为3.4毫米/年。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组织认为,当前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正在加速。
海平面上升除了淹没一些低洼地区外,还将降低全球沿海地区应对风暴和洪水的能力,并对近海渔业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除了以上五个部分,有许多极端事件会与之相关,如地球湿度异常、森林火灾更易发生、全球物种加速灭绝、极地气温变化导致大气环流异常等,但我们无法一一列举。
但可以肯定的是,气候背后是一个人与自然融合的复杂系统,其连锁效应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可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季风气候并不是“好脾气”的气候类型。此外,我国主要一线沿海城市经济带平均海拔也较低,多在50米以下。
在经济结构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带。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和经济密度显然对电力供应、医疗保障、传染病预防、食品供应等诸多方面的社会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当然,中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蓝领产业工人群体。后者也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热的影响。
在今年早些时候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一份全球报告中,他们得出结论,如果按照1.5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城市年热死亡率将从目前的每百万人32人增加到49.67人(1.5℃)/59.81人(2℃)。
IPCC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热带气旋和风暴潮灾害影响损失最大的10个国家之一。到本世纪中叶,中国每年有9300万人可能受到沿海洪灾的威胁。国因海平面上升和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是世界上最高的。
我们应该做的?
在气候报道中,国内外大量媒体和学者实际上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极端气候”不再仅仅是小概率气候事件,而有可能成为未来地球的一种常态。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人类社会的这一巨大挑战呢?
气候变化也是一个发展问题。
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分为两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调整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能力,重新对我们社会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压力测试。许多研究表明,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最脆弱的群体往往是低收入群体或地区。
以伊拉克为例,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巴格达几乎每年夏天都有50度以上的高温,相当数量的难民营和普通家庭缺乏有效的降温措施,这直接导致气候难民增多。
即使在美国,去年夏天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热浪在一周内造成600人死亡。其中许多人无家可归。
同样,根据麦肯锡2020年接受财新采访时的数据,中国目前的空调普及率只有60%左右。
而空调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无论是海平面上升、干旱发生率更高、暴雨更加集中,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规划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同时,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在这些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方面投入更多资金。
其次,是能源结构的挑战。
近年来,世界希望用更多的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但无论是风能、太阳能还是水电,都与气候息息相关。 在电网侧,社会层面的需求无法承受气候带来的发电量波动。
短期内,包括北欧和我国珠三角地区,已经有办法增加煤电等化石燃料发电,以平息部分清洁能源的波动,弥补潜在的能源缺口 在不远的将来。 但显然这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储能是应对挑战的最佳选择。 但是,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可再生能源循环,就必须进行天文数字的投资。
例如,马斯克多次做出类似估计,他认为人类至少需要 300 太瓦时的电池储能才能实现向可持续能源的过渡。 但以目前 100 美元/kWh 的电动汽车电池成本计算,这至少需要 30 万亿美元的投资。 显然,他是任何一个实体都无法企及的。 这还不包括大型项目下原材料激增的风险。
因此,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显然需要进一步发展综合技术和产业成本来解决。
(2)您节省的每一度电都是高碳能源
发展问题很重要,但保护问题也很重要。
如果说我们的电网尚未达到零碳排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各地需求的快速增长。
以我国为例,我国目前是全球新能源发电增长最大的地区之一。 上半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1.25万亿千瓦时,接近去年发电量,相当于我国2005年发电量水平。
在我们全力加快新能源转型,新能源存量规模已经很大的时候,我们仍然使用化石能源的原因,其实归结于一点——新能源存量还远远不够。
节电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欧洲也将节电作为其能源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克兰事件发生后,德国激进的新能源转型计划明确提出严格限制用电量总量,以有效实现电网整体脱碳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通人每节省一次不必要的电费开支,其实是帮助我们提前一天提高了电网的清洁度。
(3)反思消费:你最大的碳排放源不一定是电费和油表
根据CEADs(中国碳核算数据库)2018年数据,电采暖是我国过去最大的碳排放源,占比46.6%; 工业(如铸铁等)占第二位,37.3%; 而交通仅排在第三位,占比7.68%。
电热虽然占比很大,但实际上电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行业服务的。 在我国当年的用电结构中,工商业和居民用电量的比例大致为4.7:1:0.9。
即使按照出口和国内销售的1:1计算,这意味着大部分消耗实际上来自我们的日常消耗,而不是直接的能源使用(包括旅行)。
以我们经常使用的电子产品全产业链周期的碳排放为例,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消费本身会带来惊人的碳排放。 2022年:
一部手机的平均碳排放量约为49公斤二氧化碳,部分安卓旗舰机型的碳排放量可达80公斤以上。
笔记本电脑的平均碳排放量可高达448公斤,高端系列可达799公斤。 此外,台式电脑的平均碳排放量也可以达到830.7公斤,高配可以达到1100公斤;
·洗碗机、滚筒洗衣机、冰箱、豆浆机等家用电器产生的碳排放量在100-400公斤不等;
一辆汽车(不包括实际驾驶)的平均碳排放量高达8.74吨,其中大型SUV的排放量可能高达16.52吨。
·生活用品方面,鞋服单件排放量基本为4-16公斤/件;
· 一些服务机构的浪费也是惊人的。 以四星级酒店为例,每晚平均碳排放量高达25.29公斤;
相比之下,一升火电和一升汽油(包括燃烧)的碳排放量约为0.93公斤和2.85公斤,而风电和水电站的平均碳排放量可以在4-20g之间,而光伏则是 18-90克之间。 之间。 如果单纯按比例换算,目前电费的平均碳排放量可能在0.7公斤左右。
按照我国每人每年平均用电量800度电计算,其年排放量大致相当于一台中高端笔记本电脑。
一个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实际上约为0.9公斤。
因此,过度消费主义实际上是推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超标的真正罪魁祸首。 除了掏空钱包,盲目的买手还可能透支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理性消费,多选择碳排放保护较好的二手品牌,合理选择科技产品的性能和工艺,尽量避免重复或冲动消费。
而只有通过大家的努力,每一个更符合环保理念的选择,我们才有可能在未来拥有另一个美好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