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2023-03-06 11:48:17 宇鹤科技

大明永乐时期,国力强盛。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明朝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七下西洋为郑和提供了施展“精通经纬,学孔孟”才能的机会,使他成为举世公认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和平使者。

郑和船队是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任务。郑和为传播中华文明,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致力于和平发展,宽大为怀,创造了万国来朝的明朝盛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持久的繁荣。



●绘制航海图表●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帆船运动综合运用天文、地理、海洋、气象、水文、数学等知识,选择最佳航行时间,能够在大海中顺利航行。郑和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在船队多年航行实践的基础上,精心绘制了完整适用的、能够独立指导航行的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成就了郑和船队的辉煌。

郑和航海图,本名“紫宝船厂从龙江关到外国范图的航行”,为方便起见简称为郑和航海图。这幅地图是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也就是第六次下西洋之后编制的。当时所有下西洋的官兵都驻扎在南京,在明宣宗朱瞻基打算再次下西洋(即第七次下西洋)时,为适应需要而集体编制。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地图集。

郑和七下西洋图1


郑和航海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以长卷的形式从右向左展开,显示从南京鲍船厂出发,出长江口,沿东南海岸线到达福建、广东,再沿中南半岛向西,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然后通过印度半岛到阿拉伯海和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沿岸多达几十条航线。从今天的地理概念来看,郑和航海图覆盖了从东经44度到122度,北纬32度到南纬8度的广大区域。包括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它覆盖了从东南亚到东非的广大地区。郑和航海图约有500个地名,其中外国地名约300个。它描绘了大陆海岸线、岛屿、暗礁、浅滩、港口、河口、山脉、宝塔、寺庙、桥梁、城市和其他可用作航标的地物。它详细记录了航线、针位、表数、航道深度、天体高度和航行注意事项,大大超过了大源岛陆所收集的资料。郑和航海图是15世纪以前中国最详细的亚非地理地图集。它不仅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地图集,也是研究明初亚非航线和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理的极其珍贵的史料。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科学的海图”。

郑和七下西洋图2


●开辟航海路线●

中国古代有三条重要的国际通道:两条陆路和一条水路。两条陆路,一条是汉代张骞、班超开辟的从中国西北到西亚的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通往东南亚、西亚的茶马古道,唐宋以后开通。它就是郑和下西洋开辟的“海上丝瓷之路”。

郑和二十八年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瓷路”。先后在占城、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小格伦、葫芦马西、曼拉加等地设立了交通中转站,重要的发车点有20多个。这些分流点大多要经过不同国家的不同船队,甚至从国内出发也要经过不同的航道航行,所以开辟了很多航线,这在郑和航海图中有记载。

从太仓起航到湛城,第一站,以湛城为中心,一路南到文莱;另一条海岸线在马来半岛北部,经过克拉迪海峡,再沿海岸北上到邦格拉;另一条南下爪哇岛和杜班,再北上经过老港到达马六甲海峡。

以苏门答腊为中心,一条往北到邦格拉;另一个向西去认识别洛里;以古里为中心,有向西飞至胡鲁休姆,直飞祖法,直飞阿丹,然后进入红海和阿拉伯广场,过红海至埃德哈卜;以小格伦为中心,向西航行至东非的木骨束;另一艘向西南航行至关羽。以关羽岛为中心,东与贝利罗相连,有细木骨束,西界布拉哇。以葫芦休姆为中心,出古里互通,主要是在阿拉伯半岛南岸向西,经马士基、祖法、亚丁湾、格尔德,再沿东非海岸南下,经木洛渡外滩、布拉哇、珠布至马林迪等。

郑和七下西洋图3


●访问三十个国家●

郑和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代《郑和传》中有确切的记载:“他史静三朝,先后任七使,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曼拉贾、博尼、苏曼塔、阿鲁、克志、大格伦、小格伦、西佐里、佐里、格利、亚贝巴。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长期的交往。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汉朝、唐朝和明朝之间的交往最为壮观。汉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东渡,玄奘西游,明代郑和下西洋。相比之下,郑和下西洋历时最长,航程最远,规模最大,交往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当时西方国家和地区多为弱小国家,大明的外交政策是:“厚此薄彼”,“不欺少数,不欺弱者,与少数共享和平之福”。这表明了与其他国家友好相处、共享和平的意愿。所有国家的记录都可以证明这一政策并将:

《古国志》记载:“永乐五年,朝廷命郑和给他的国王上谕,赐他银屏,并晋升各路首领的爵位和冠冕。船到那里,立碑亭,立石云:‘往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城如风,石刻于此地,万古长存。’"

郑和七下西洋图4


旧《香港国志》:“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举家逃亡至此,充当首领,势力甚大。任何经过客船的人抢劫财物。永乐五年,朝廷派宦官郑和等人带领西方宝船到此。同样来自广东的石金清前来举报陈祖义的凶残。宦官郑和活捉陈祖义等人,回朝时,赐以清晋冠带,他以头领身份回老港掌管其地。”

比如占城:“他的宝船到了那里,他的长官头戴三山金冠,身披锦巾,四肢四条,金手镯,玳瑁鞋,腰间八条贵重的方带,如一个菱形妆。骑着大象,前后有五百多名士兵,或手持利刃长矛,或舞着皮牌,敲着好鼓,吹着椰笛壳。部将牵马出郊迎御赏,行跪下拜感福,献贡。”

满嘉嘉:“永乐七年,皇帝命宦官郑和等人持诏令,赐银印、冠袍两套,建碑封域。作为满清国家,暹罗不敢打扰。永乐十三年,土司自感神圣,妻儿献物,下海,谢之,回国。”

郑和七下西洋图5


永乐十一年,伪王苏干刺寇窃国,王派使者到阙求援。他的命令是让太监郑和和其他官兵镇压并活捉傀儡国王。永乐十三年,所有的人都印象深刻。"

岚山国:“永乐七年,皇帝命宦官郑和等人持诏书、金银用品、化妆、织金宝条幅,赐于寺庙,并建石碑供奉皇帝像,犒赏王头领。他的苦儿子王亚烈不敬,谋杀了船夫。我在让太监郑和等人保守秘密,暗中设置武器,屡屡让所有金牌抱头鼠窜。到了半夜,我相信大炮会响,勇敢地进去,活捉国王。永乐九年,奉诏即位。求慈,回国,学四夷。”

《星查圣澜》记录了明朝与西域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说明明朝和平友好,共享天下太平,同时也赢得了西方各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这些不计其数的记录,是中西方人民友好交往的铁证。


●三大发现●

近年来,西方各行各业也掀起了一股郑和热,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大的当属英国退役海军司令加文·孟席斯先生。关于郑和对世界航海的贡献,他认为郑和是不可比拟的。14年间,孟席斯走访了几十个国家,查阅了包括大英图书馆在内的几十个国家的图书馆,撰写并出版了《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并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组织的会议上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的结论是:

1.1421年——明成祖成祖永乐十九年:发现美洲,中国本土,比哥伦布早70年;

2.中国人比库克船长早350年发现澳大利亚;

郑和七下西洋图6


3.中国人在麦哲伦出生前一甲子就到达了麦哲伦海峡。

他认为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库克船长没有在澳大利亚,麦哲伦没有在麦哲伦海峡,而是中国明朝的郑和。

门泽斯的观点对世界历史极具挑性。尽管郑和下西洋是否绕过了好望角,是否在哥伦布之前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仍是一个谜,但孟席斯提出的意见只是一个推论,需要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和考古证据来进一步证实。然而,世界认可并赞扬了郑和下西洋。有专家学者说,这个结论一旦成立,欧洲航海史将被改写,世界历史将被改写,各国教科书也将被改写。如果是这样,只有重写历史,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郑和七下西洋图7


●传播文明●

所有的接触,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必然有思想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渗透,换句话说就是文明的传播。因此,先进文化唤醒和改变落后文化,从而推动和加速人类文明的进程。

15世纪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最文明的国家之一,而郑和下西洋所到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于蒙昧、野蛮的时代。其中大部分是城邦和部落,而不是现在行政意义上的城邦和部落。从描述郑和下西洋的《英雅胜览》、《兴览》、《西志》中可以看出,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多,中国与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早有交往。许多国家和地区称中国人为汉或唐,可见王朝和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他们向往中国,向往中华文明。

郑和七下西洋图8


郑和秉承“向海外传播教育,引导礼义”的宗旨,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西方国家和地区,把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各种特产,以及文明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看了赞叹不已。同时,郑和下西洋也了解了各国的文化和风光,带回了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东南亚、西亚、东非的交流与融合。

郑和,简而言之,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但总的来说,是世界文明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据悉,仅永乐时期向中国进贡的国家和地区就有30多个,可见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尊重和影响。郑和船队到过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至今仍有各种纪念郑和的遗迹和传说。在东南亚,有许多地名、寺庙和物品以“三宝”命名。在一些地区,郑和被奉为神,可见他在国外的影响力。

郑和七下西洋图9


●和平外交●

明朝伟大的皇帝朱元璋曾经警告说:“地大物博不是长治久安之解,人民的劳动才是混乱之源。”对于周边国家,“不忠于中国者,不斩之。”“我们可以在远处和平相处,分享世界的祝福。”成祖继承父亲的教导,注重与邻国和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郑和七下西洋,以礼相待,坦诚相待,以和平交往为先,从未掠夺邻国的一寸土地和财产。2012年5月,国际郑和学会会长陈先生和国际知名马来西亚画家先生访问了郑和的故乡。经过共同讨论,他们一致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准确说法应该是郑和对亚非万里航空公司的善意。亚非万里航空准确地概括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而善意则准确地解释了下西洋的性质。

郑和下西洋肩负着“四海一家”“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特殊使命。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总是尊重他人的意愿,尊重外国的习俗,开展平等贸易,开展文化交流,促进友好往来,沟通亚非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相互了解。他除了履行政治使命,在经济文化上留名,做了很多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情,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郑和七下西洋图10


帮助马拉加调解与暹罗的纠纷。405年,明朝皇帝成祖立百里密苏拉为曼拉贾王,并赐他一枚专利印章、一件攻击的外衣、一个黄色的封面和一个立在曼拉贾山上的石碑。不久,暹罗出兵攻国,拿走了明朝颁发的诰。为此,曼茹阿佳的使者来到中国寻求帮助,朱迪皇帝致函暹罗国王,谴责他的恶劣行为,并于永乐六年(1408年)派遣郑和作为特使前往暹罗调解此事。后来暹罗国王派特使到北京谢罪,争端圆满解决。明朝支持曼拉贾建国并保持独立,赢得了其国王的充分尊重,两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1511年被葡萄牙占领之前,它的最后一个国王马哈茂德(1488-1511)被暹罗断然拒绝,当时他强迫他承认自己的宗主权。他声称自己是中国的唯一宗主国。

用慷慨和仁慈征服爪哇。405年,郑和船队到达爪哇岛时,东爪哇和西爪哇发生了内。406年,西王母吞并并控制了东爪哇,并挑其邻国。当时郑和派了一部分使团成员到东爪哇进行贸易,西爪哇认为是东爪哇援军。结果170多人被误杀。郑和对此极为愤慨,兵临城下予以谴责。西王母急忙“派遣使节道歉”,并答应支付6.2万金作为赔偿。但郑和船队一走,西王母就不理赔款了。当成祖于1407年命令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他前往爪哇岛警告杜马委员会,并最终使其投降。永乐六年(1408年),许诺献黄金五万两。明祖说:“我远离人,只是想让他们怕罪。你想让他们受益吗?我现在可以知道了,我承担的钱也免除了。”爪哇不时与邻国发生争,杀害明朝使节。但是明朝的两个皇帝都是宽容的,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对他的国王都是仁慈温柔的。最后,Java彻底被中国说服了。

打海盗,陈祖义。洪武年间,陈祖义纠集海盗,占据了交通要道旧港(三佛齐)。不仅掠夺商旅,还劫持西方国家驻华使节。公元407年,郑和完成出使任务返回旧港时,首先给陈祖义写了一封信。但陈祖义假装就范,却暗中准备发兵劫掠郑和船队。郑和看穿了陈祖义的阴谋。当陈祖义率领土匪偷袭时,郑和率兵将其击溃,活捉了陈祖义,带回南京斩首。保证了西部岛屿的畅通和安全,在西方国家中赢得了声誉,达到了“撼海”的目的。

通过郑和下西洋,明成祖的外交政策不仅确保了东南亚的政治稳定,而且促进了东南亚的经济繁荣,有效地维护了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举世公认的外交家与和平使者。

郑和七下西洋图11


●公平贸易●

发展贸易活动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郑和船队每到一个国家,首先向该国君主递交明太祖成祖的诏书,并把自己带来的金银和土特产赠送给对方,希望与他们友好往来,进行平等贸易。

有一种说法是郑和下西洋是“征贡使臣”,有失偏颇。事实上,大明与西域诸国相距甚远,万里之遥。没有军事征服、政治压迫或经济剥削。事实上,这些国家仍然是独立的。明朝一直奉行“厚此薄彼”的政策,礼物和贡品只是一种礼尚往来。

有关郑和船队与西方国家贸易的记载很多,如《英雅胜览》、《兴览》、《西志》等。《英雅胜览》用爪哇语记载:“全国富人很多,买卖交易使用中国历代铜钱。.......升斗的方法,砍竹为升斗,每升到一个姑姑脊骨,中国官吏就升一斤。......中国人最喜欢中国青花瓷,麝香、丝绸、烧珠之类的用铜钱很容易买到。”还有相当一部分业务,是与中国铜业进行贸易的。容器的计量单位和中国官方都有明显的规定:“提桶的方法是把竹子切成桶。每提一桶,中国的官员就会举起一磅。”可想而知当时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盛况。


郑和船队出使西方国家时,船上携带了大量的金银、钱币、瓷器、丝绸、铁器(包括铁制农具)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其中一部分作为礼物送给其他国家,以换取所需物品。然而,相当多的中国特产与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在相互的贸易中,他们交换了明月的珍奇珍珠,乌鸦鹳的石头,南方的龙之香,我们的狮子孔翠,樟柳露,珊瑚姚坤等珍奇的外物,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交换水手的生活用品的。

交易是在双方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马欢的《瀛雅胜览》中,古里记载:“若有宝船到那里,主要是两个人买卖。国王的领袖和哲学家的土地,米娜吉,即簿记员和官员等。,会引宗主商议,择某日讲价。第三天先拿织锦之类的货,议价已经一件一件定了,收合同价,不变,不差。”这段话讲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是公平交易,也是最早签订买卖合同的交易。

它属于郑和,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2002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出1000年来世界上的一百位伟人。中国有6个入选,郑和名列前茅,可见郑和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影响力。郑和开放包容、追求和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郑和的名字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