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炼狱《淞沪会战》

2023-03-06 11:49:58 宇鹤科技

85年前的8月13日,淞沪“八·一三”会爆发。


历经千辛万苦的上海,记录着日本侵略和争罪行的历史,铭记着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全民族浴血抗的历史。

1937年8月,一名摄影师在当时的上海南站附近的废墟中拍摄到了这个婴儿。大屠杀不仅限于南京。

一个婴儿,被日军轰炸后在破墙中啼哭——这是淞沪会中日寇暴行的铁证。

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站被日军飞机轰炸。摄影师王晓婷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拍下了这张令人震惊的照片。

《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1


“当时上海南站位于上海老城区(现黄浦区)南部,远离区,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日本的轰炸完全是针对无辜平民的。”上海淞沪抗纪念馆馆长唐磊说。纪念馆特意将这张照片做成三维场景,被轰炸的废墟“延伸”到参观者的脚下。

当时国际舆论也在谴责日军的无差别攻击。1937年9月9日《紫林溪报》报道,上海开往嘉兴的难民列车于9月8日在上海松江遭日军飞机轰炸:“五辆公共汽车全毁,死亡300人,其中大部分是妇孺,受伤者更多,无一中国兵。上海的难民又遭受了一场浩劫”,“轰炸过后,站内景象惨不忍睹,断腿断肢,满地鲜血”。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2


当时被日军炸毁的上海北站,现在是上海铁路博物馆。照片由京媒体中心小提供。唐磊说,事实上,日本大屠杀并不是始于南京,也不仅限于南京。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屠杀已经开始。

日军开后,立即占领了上海的虹口、杨浦、闸北等地,封锁了所有通往外界的道路。据《申报》8月15日报道,居住在上述地区的居民“从灾难中冲出来,没有躲避”,“日军用刺刀和大刀屠杀无辜居民,特别是在吴淞路地区被日军杀害的居民,以致尸体堆积,血流成河”。

十天后,8月23日凌晨,侵华日军的援军在上海宝山罗京小川沙河口登陆后,沿途烧杀掳掠。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他们杀害了2244名平民,占当时村民总数的80%,烧毁房屋10948间,强奸妇女数百人,史称“罗京血案”。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3


距离淞沪抗纪念馆20公里的日军登陆点,现已建成侵华日军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座22.44米长的纪念碑象征着遇难者的人数。碑墙的几何形状与地面融为一体,呈现出断壁残垣的形象,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罗京血案的少数幸存者今天仍住在这里。已经90多岁的张佳莹向记者回忆说:“鬼子过来后,把老百姓全抓起来,用绳子捆起来,带到东边的大坟前,然后把房子全烧了。32名村民被浇上汽油并活活烧死。后来逃回的人收尸,发现32个村民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才6岁。”


另一名幸存者王佩英于2020年去世。她在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段时间,她看到日本兵到处杀人放火,她也目睹了祖母被残忍杀害的过程。在随后的三个月里,她时而躲在废墟下的房子里,时而躲在墓地里。恐慌和饥饿使她骨瘦如柴,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成了一个“白毛女”。

日军为了在其占领区进行大屠杀,往往先进行大规模搜查,只要遇到青壮年男子,就集中逮捕、拘留、屠杀。残忍令人发指。1937年8月26日《大公报》报道了日军8月25日的暴行:杨树浦平凉路和同安难民唐昭元等人“带领二三十名男女难民逃往租界”。这些难民路过元昌路华美肥皂厂时,日军“留下100多名青年,不肯放走,立即开了机枪”。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4


大屠杀伴随着纵火。根据当时的报纸记录,石楠大火燃烧了五天,抢劫后只剩下2000所房子。1940年出版的《上海生活》第二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抢劫后的石楠之旅》的文章,讲述了一位目击者在8月13日之后数年重访石楠,发现仍是一片惨景——“只见中间是断壁残垣的瓦砾场,到处一片荒凉。虽然已经打扫过了,街道也能大致看清,但已经面目全非。哪条街?什么路?我们已经认不出来了,只能用猜测,加上路边的门牌,摸索着前进。除了被毁的房屋,我沿路看到的都是已经被拆除的房屋。它们看起来像不知道在哪里的亭子,其中一些看起来像马厩。他们什么都没有了。”


当时满目疮痍的大场镇,如今生机勃勃。宝山区媒体中心供图唐磊说:“日军飞机配合他们的地面部队进攻时,首先狂轰滥炸,摧毁了区的所有建筑,使日军无处容身。还有日军密集轰炸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工厂、学校、建筑、桥梁、道路,甚至手无寸铁的难民的目的地。”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5


上海的制空权几乎完全被日军控制。《日本侵华争》一书中做过统计。从1937年8月13日役爆发到9月底,上海场共动用日军飞机200架。

日本侵华期间,设立了慰安所。据统计,上海共有172家慰安所,管理制度极其苛刻。大量中国妇女被迫成为日本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

历史学者估计,淞沪会期间,上海约有10万至15万平民死亡。

在淞沪抗纪念馆里,有一把“侵华日军百人屠刀”,是日军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攻占南京途中进行杀人比赛时使用的。1937年12月5日,随同侵华日军的记者发出“杀人比赛”的新闻稿时,已分别杀死89人和72人。五天后,12月10日,这两个刽子手分别杀害了105名和106名中国人。这一事件被日本媒体报道,成为日本侵华的铁证。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6


当时的八字桥场,现在是虹口区的古迹纪念地。广中路街道供图上海民族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怕中国沈心纱厂短时间内恢复生产,日本公司丰田纱厂派人进厂,用重锤把纺车一辆一辆打碎,无一幸免……”淞沪抗纪念馆里的史料,清晰地记录了淞沪会后日军对上海民族工业的疯狂破坏。

就在派人进入这家工厂之前,日军已经进行了一场残酷的屠杀——1937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上海闸北后,派飞机轮番轰炸沈心纱厂,投下18、9枚炸弹,彻底摧毁了工厂,死伤工人400人。

20世纪30年代,工业的“齿轮”与上海一起飞速运转。到1937年6月底,上海有5515家工厂。其中棉纺厂数量占43.9%,卷烟厂数量占76.7%,电厂装机容量占全国总量的45.5%。同时,上海拥有本地区最大的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从上海港出发,可以到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一个多月后打响的淞沪之,彻底改变了这座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工业城市的发展轨迹。其经济在争下遭受巨大破坏,太平洋争爆发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如果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建立所谓‘满洲国’,在略上是为了创造一个储存物资、劳动力和士兵的略大后方,那么,占领上海就是为了掠夺上海和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资源,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试图实现所谓‘以’。”唐磊说。

“石楠30%工厂被毁,闸北100%”;“日军占领地区有12915家店铺,损失70%”;“30多万工人失去了工作,成为一无所有的赤贫城市”...1937年10月中旬,淞沪会爆发2个月,上海社会局公布了初步调查后的数据。

1937年至1945年,上海民族工业基础薄弱,面临毁灭性打击,企业经营者举步维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7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靖平说,在过去的八年里,上海的社会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淞沪会期间。经过三个月的激,上海的工商、交通、金融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被中断,进入了典型的时经济阶段。相当多的工业企业从上海撤到了大后方。第二个是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的孤岛时期。日本伪经济金融势力渗入上海租界,中日在经济金融领域展开角逐。但在日军占领的中国领土上,社会经济是殖民的,日军可以任意征用经济资源。日资企业在各方面都优于中资企业。第三,从1941年12月太平洋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沦陷。在此期间,整个上海被日军占领。在日伪的统治下,上海的商业体系和物流渠道紊乱,原有的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被强行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市民生活难以为继。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8


日军以各种形式掠夺民族工业。造船、机械工业和其他具有直接军事意义的工业企业,把它们变成军事生产基地;其余工业企业以“经济支援”的名义,通过“委托”、“租赁”、“购买”等方式,从他们那里拿走一切。在“委托”下,中资业主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被委托的日资企业不仅全权管理工厂,利润也全部归其所有。

日军对日常生活实行全面控制,导致当时中国最大的大米消费市场和集散地上海出现米荒。1941年12月,日军发布《办法》,规定所有个人、公司、组织等。在上海,五金等5种物资的库存超过1000元的,必须向外滩24号日本领事馆申报,并说明“日军申报的部分物资,可根据国际法规以最适当的方式处理”。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9


一方面是直接打击没收,一方面是以另一种名义掠夺财富。侵华期间,日军在上海大规模发行军票,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军队没有发行票证的编制,没有发行银行,没有政府资金,只承担印刷和运输费用。“‘三无’的特点充分暴露了经济的侵略性和掠夺性。”据吴靖平学者考证,军票流通时间长达6年零4个月,掠夺地区遍布华中、华南。

根据历史资料,从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上海的物价上涨了5490倍。除了军票,还有一种更无耻的行为——发行假钞。据统计,日军在侵华期间发行的假钞总量相当于日军在中国场初期两到三年的军费总和。

交通银行博物馆馆长杨德军说,这些伪钞通过在上海租界购物、在租界贩卖、在赌场混等方式流入市场,扰乱了中国经济,培养了亲日派的行贿者,帮助支持了王伪政权,同时为日军购买了军需物资和略物资,支付了日本士兵的生活费。


当时的市博物馆就是现在的长海医院形象楼。杨浦区媒体中心提供的图片对上海文化的疯狂破坏

“如果你想毁灭你的国家,你必须首先毁灭它的历史;如果你想摧毁你的家庭,你必须首先摧毁它的文化。”侵华日军的目的是破坏中国的脉络,使中华民族“亡国灭种”。日军每攻占一个城市,就烧毁出版机构,毁坏大学,占领学术机构,掠夺图书文物,摧残知识分子...

日本侵华争带来的不仅仅是上海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更是对上海文化的疯狂破坏。

大夏大学创建于1924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私立综合大学。它的名字取自“光大中国”的意思。1951年10月,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大夏大学文学、科学、教育学科与光华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夏大学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优美的环境享有“东方哥伦比亚大学”的美誉。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10


如此崇高的学府,却毁于日军炮火。1937年10月24日,日本飞机轰炸了大夏大学。“高耸的校舍大部分被日军的飞机轰炸和炮弹焚烧化为灰烬”。

《上海日军的罪行与统治》一书记载:“八月十三日淞沪会爆发后,日军飞机先轰炸真如的暨南大学和东南医学院,前者半毁,后者全毁。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和炮击下,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知止学院全部或大部分成为废墟。从8月13日到10月15日,上海已有14所高等学府被日军摧毁或占领。同时,27所中学、14所小学和8所社会教育机构被摧毁,如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体育场、航空协会等……”

据有关统计,淞沪会期间遭受直接争损失的中小学有272所。前上海的公共图书馆有100多家,后只剩下10多家大图书馆,40万册图书丢失。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11


当时损毁严重的上海商学院,现在就在上海财经大学内部。杨浦区梅地亚中心供图宝山区委常委、副区长孟庆元说,吴淞口是长江入海口的名镇,历来是上海的门户、外贸口岸和军事要地,所以现代上海又叫淞沪。100年前,吴淞是上海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学城”,这里创办了许多著名的大学,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1937年,吴淞有十多所大学。淞沪会期间,吴淞被日军夷为平地,多所大学也被摧毁。

“每当想起这段历史,我都忍不住咬牙切齿,痛恨不已。”孟庆元说。

日军一方面疯狂破坏中国的脉络,另一方面在占领区搞奴化教育,将日语列为大学、中学、小学的主课,企图彻底摧毁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12


松湖抗纪念馆有一本专门的时日记。这是85年前,11岁的小学生苗哥随父母移居重庆,在四川附中北碚小学就读。童年记忆之一是他读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感受。他写道,“我读最后一课的时候,感觉这个学生只是在国家太平的时候读书,却去玩了,作业毫无结果。到最后一节课才知道,以前贪玩是不对的,然后想好好学习,可是国破家亡,祖国的文字不能通用。这种情况很可悲……”

纪念馆内还有多媒体沉浸式体验区。通过实物模拟当时的场景,参观者感觉仿佛置身于八月十三日的上海——从一户石库门人家的窗口望去,它被烧成了断壁残垣的街道,即使下着倾盆大雨,火苗还在;突然,飞机从远到近呼啸而过,投下炸弹,突然地面震动,房子剧烈摇晃,玻璃粉碎,墙上的画差点掉下来...

唐磊说,这里模拟的是当时上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住宅。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富裕了。然而,在日本侵略者的飞机下,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岌岌可危,被残酷地粉碎了。

人间炼狱《淞沪会战》历史照片图13


“中国不会灭亡!中国不会灭亡!看那个民族英雄,谢上校...到处都是枪声和豺狼。他宁死不屈,宁死不屈!”当时,在参加淞沪会的中国军民中,流传着一首《八百壮士之歌》。激昂的曲调穿过历史的云雾,回荡在浩瀚的江面上。

这场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是抗日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役。尽管军事上失败了,但这场役粉碎了侵华日军“三个月内灭华”的狂妄梦想,为在华民族工业内迁和文教人员后方化争取了宝贵时间,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军民抗击侵略到底的坚定决心。


“每个人都决心为国捐躯。他冲锋的时候没有剪断铁丝网,而是扑到铁丝网上,好让后面早一步上来的友越来越深入敌阵……”上海淞沪会老兵陈开荣的回忆令人潸然泪下。

从这种压抑的环境中走出来,爬到一个纪念馆的顶上。放眼望去,吴淞口长江尽收眼底,附近是上海宝山邮轮码头,远处是长兴岛上的江南造船厂,浦东陆家嘴,高楼林立。

在过去的85年里,我脚下的地球已经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