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中国远征军同古战役, 以寡敌众, 歼灭大量日军, 血性震撼世界
1942中国远征军同古战役, 以寡敌众, 歼灭大量日军, 血性震撼世界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古地区与日本军队进行的同古会战。这场战役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分析了战役背景、战斗过程、参战双方力量对比,以及战役的结果和意义。
引言:同古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古地区与日本军队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42年3月,是中日两国军队在东南亚地区的一次大规模交锋。在这场战役中,中国远征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战役背景
同古会战发生在1942年3月,当时日本军队已经占领了缅甸的仰光。为了保卫缅甸,中国派遣远征军进入缅甸,与英美军队共同作战。在同古地区,中国远征军与日本军队展开了激战。这场战役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参战双方力量对比
中国远征军参战部队包括第200师、第5军等部,共计约1万余人。日本军队则包括第55师团等部,共计约2万余人。从兵力上看,日本军队占据了优势。但中国远征军在装备和训练方面相对落后,因此战斗非常激烈。
三、战斗过程
在同古会战中,中国远征军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术,试图通过进攻来削弱日本军队的力量。然而,由于日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和防御工事,远征军的进攻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战斗中,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最终未能攻克同古地区。
四、战役结果和意义
同古会战的结果是日本军队占领了同古地区,但中国远征军也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据统计,中国远征军歼敌5000余人,自身伤亡2000余人。这场战役虽然未能取得胜利,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勇气。同时,这场战役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同古会战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本军队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中国远征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战役未能取得胜利,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勇气。同时,这场战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1942年同古保卫战
因为史迪威,罗卓英过错指挥; 我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但是我国远征军官兵表现优异,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棠吉战役,斯瓦逐次阻击战,仁安羌大捷。其间同古保卫战,最为悲凉;本文将留念我国远征军殉国官兵。
1.我国远征军出征缅北
太平洋战争迸发后的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一起防护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1942年1月初日本进攻缅甸后,英军匆促请国军入缅参战。国民政府决议以第5军为基干,组成我国远征军。第5军是昆仑关大捷的英豪之师,是国民政府第一支,也是其时仅有一支精锐化精锐; 国军六大苏械突击军之一,也是最终一张留在后方的主力。这表明了国民政府联合各国抵挡日本侵略的决计,更是为了保住我国在缅甸境内那条最终的输血大动脉——滇缅公路。
我国远征军总司令为罗卓英,副总司令杜聿明。蒋介石却将我国远征军指挥权,全权授于盟军我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而罗卓英又彻底相信于史迪威,酿成了第一次入缅战役的失利的苦果。
2.同古危城
1940年2月,第5军开始陆续乘车向缅甸运输。这时第5军中战役力最强的荣1师现已被调出,另调入源自赣军第96师。3月7日,先头部队第200师(万余人)抵达缅甸仰光以北约250公里的城市同古,但就在一天前,英军现已放弃仰光。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抵达同古后,立即赶到英缅军第1师了解情况,但英军关于日军情况一无所知,士气也极端失落。戴安澜在日记中写道“询以敌情,则不明了,询以敌战法,亦不知……往后非由我军负起全责不行!”
为稳定军心,做好战役布置。戴安澜亲率全师军官到各处侦查,研讨地形、判别敌情,采纳群策群力的方法来确认阵地选择、军力配备和作战方案。布置完毕后,戴师长便废寝忘食地到各部队去巡视,指导他们进行备战和应战演练;并派政工人员拜访华裔和当地缅甸人,组成华裔志愿队帮忙部队作战。
3.首战告捷
3月18日上午,日军第55师团(乙种)先头部队尾随撤离的英军而至;被200师前哨埋伏,击毙日军30多人。戴安澜得报,即令200师一部在城外和公路桥两边设伏。
3月19日中午,日军六七百人在大炮、坦克车保护下开始进攻,埋伏部队立即向其开战,同时炸桥,行进在桥上的4辆坦克车和数十名日军顿时葬身河内,已渡河的日军被消除(电视剧《我国远征军》原型);激战中,第5军骑兵团副团长黄行宪壮烈殉国。
3月20日黎明,日军一个大队,又被200师两次埋伏,被消除200余人。第55师团主力全部(二万余人)抵达城下,第200师防护同古的压力突然倍增。
4.喋血孤城
日军在飞机、大炮、战车的保护下,连日组织猛攻同古以南的鄂克春;第200师第598团在团长郑庭笈的率领下,全团官兵浴血奋战,多次击溃日军进攻。日军第55师团战史记载:“自代库北进以来,在屋墩仍是第一次与强敌遭受,因为轻敌致使进攻受挫,并且从前线不断传来占领敌阵的误报,让指挥陷于混乱和苦战”。
两边伤亡惨重。3月22日深夜,戴安澜见日军进攻强烈,形势严峻,遂决计与同古共存亡,给夫人王荷馨与妻书中写道:“余此次受命坚守同古,是上级大计决议,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敏捷,现在孤军奋战,决计与阵地共存亡,以报国家养育之恩,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在营以上军官会议上,为了避免战役中指挥中断,戴安澜宣布:“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3月22日至23日晚,200师官兵先后打死日军官兵500多人,击毁坦克3辆、坦克车7辆,俘战马38匹,轻、重机枪9挺,九二式步炮1门、步枪266支和其他弹药装具,敌不支而退。一批化装成缅甸平民的敌人赶着暗藏兵器的牛车妄图蒙混进城,也被第200师查出消除。
从3月24日,日军派出一部迂回同古城北机场,驻守机场的工兵团遭受进犯时猝不及防,团长李树正带头逃跑,工兵团因而溃散,不战而逃,只要第598团1营奋起迎战,但因军力单薄又无巩固工事为保护,最终导致机场失守,200师和后方联络就此被切断。
3月25日黎明,日军由南、西、北三面围住同古。戴安澜指令缩短外围,加固工事。战至28日夜,日军派出小股部队突袭200师司令部,戴安澜亲率警卫连与日军激战通宵,直至援兵赶到,才将敌击溃。
5.成功包围
此时的第200师现已是孤军位于缅甸南部,与远征军主力相隔甚远,并陷入日军的重围。
在此情况下,史迪威竟然还要求第5军主力在第200师的策应下,与同古附近日军进行决战。这遭到了军长杜聿明在内的大部分中方将领的反对。杜聿明决议违抗史迪威的指令,让第200师于29日夜从同古包围。战后证明,该决议彻底正确。
因为后援不济,杜聿明下令200师撤出同古。戴安澜接到包围指令后,为了保证第200师安全撤出,进行了缜密布置,撤离前对敌实施佯攻,撤离后仍留少数部队牵制敌人。至3月30日黎明,在最终牵制敌人的小部队安全渡河后,日军才发现同古是一座空城。
6.扬威盟军
第200师孤军深入,同配备和军力均占绝对优势的日军在同古血战12天;以殉国二千多人代价毙伤日寇五千多人。打出了我国主力部队的威名,赢得那些藐视我国抗战力气的同盟国将领的交口称颂。
就连日军第55师团战史赞誉第200师:我国军(指第5军第200师)战役意志始终旺盛,尤其是担任收留任务的部队直至最终依然坚守阵地拼死反抗。日军一名军官的阵中日记这样写道:“自南进(太平洋战争迸发)以来,敌军望风披靡,我军所向披靡。不料同古之战却遭受劲敌,劲敌为谁?即头顶光天化日徽的支那军也!(国军第5军第200师)”
日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更是惊呼“同古之战,敌军反抗极端坚强,又善夜战和阻击,使我军遭到重大损失。”
同古战役: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立下赫赫战功, 戴安澜将军一战出名
敌首东条英机在日本国会承认,同古之战是旅顺之围以来最艰难的一场战斗。 ——《黛安莲恩传》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驻扎的珍珠港。日本海军航空兵击沉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多艘战列舰,其中包括亚利桑那号战列舰,但仅损失了 29 架战斗机。十艘主力战舰,美军三千多人阵亡,太平洋舰队重创,日军一举夺取太平洋控制权。在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同时,超过50万的日本南军开始对英国、美国、荷兰、日本等东南亚殖民地发起大规模进攻。法国,因为日军占领了太平洋制海权,而英国、法国、荷兰则深度卷入欧洲战场。在亚洲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日军的突袭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后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荷属印度尼西亚、美属菲律宾等地。一时间,他们是无与伦比的。
随后,日军攻占了英国在亚洲的重要战略要地新加坡。日军大将山下智文在马来半岛战役中重创英军主力,迫使十万英军登陆。日军趁势攻击英军。缅甸发起进攻。
缅甸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屏障,也是当时中国最后的对外通道——缅缅公路的所在地。缅甸的战略位置决定了中英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在日军的胁迫下,在亚洲兵力不足的英国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中国,于是英国正式向当时的国民政府请求帮助。鉴于缅甸的重要性,中国组织了10万人的远征军前往缅甸作战。远征军聚集了当时国军最精锐的第200师,如戴安澜的第200师、孙立人的新38师、廖耀湘的第22师等。领军人物是在昆仑关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杜聿明。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对此次远征的兴趣。缅甸战争的重要性。
正当中英两国积极准备援助缅甸防务时,日军再次先发制人,于1942年1月攻占缅甸仰光。仰光是当时英属缅甸的中心,也是最大的港口。在缅甸。缅甸的沦陷导致了缅甸的崩溃。战局迅速崩溃。为了扭转颓势,中国远征军不得不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冲入缅甸作战。 1942年3月7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国民军第五军200师日夜兼程,抵达战斗前线同古。
通贡位于仰光以南 250 公里、曼德勒以北 320 公里处。是长江缅甸铁路上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西北还有克永港(凯岛)机场,为兵家必争之地。同古还与西线的普罗姆和东线的毛奇遥相呼应,形成了阻止日军北侵的重要力量。驻扎在同古的英缅军第1师是一支由缅甸人组成的英国殖民军队。其战斗力很弱。再加上英军此前在马来战役中的惨败,让守军士气低落,没有斗志。
1942年3月18日,日军第55师团及4万余配属部队向同古挺进。面对日军强大的攻势,英军不战而逃。加之西线英军始终没有积极行动配合,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未能如期输送到东固前线,使得第200师只剩下1万兵力作战。 4万日军。而且,日军还拥有空军优势。面对实力悬殊的战斗,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亲自上前线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连续击溃日军的多次进攻,赢得了时间掩护后续中国远征军入缅,为后续建立防线争取时间。最终,经过12天的激战,伤亡2000余人,戴安澜带领200师官兵安全突围,毫发无伤地逃脱。
同古战役中,戴安澜将军率第200师一万孤军,与日军四万余人作战。他们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挫败了日军北上的企图。就连日军也承认,200师团在同古之战中非常英勇。对于日军来说,这是缅甸战役中最艰难的一场战斗。此战也是中国远征军入缅的首战。这也是1894-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戴安澜将军和他的200师官兵奋战12天,让世界再次认识了中国军人的勇气和无畏。 。美国四星将军史迪威在评论同古之战时说:“戴安澜将军可能是近代第一个为外国建功立业、提高汉朝威信的人。”同时,他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军人,他说:“中国战场的失败不应该归咎于军人。不是军人怕死,而是军官无能,不是军人怕死。”军队没有士气,而是统帅没有信心。”
同古一战震动日寇, 日军司令官感叹 :我国远征军是日军之强悍对手
1942年3月26日,多股日军分头突入缅甸东瓜市区,产生剧烈巷战,守城部队奋力将入城之敌熄灭。
27日,敌军再倾全力猛扑,狂轰滥炸,致我国军工事倾毁,阵地多处被打破,形成敌我交错,逐屋抢夺、利剑相向、手击齿咬之血拼战态势,其情形悲壮惨烈之至。
至晚,我国军组织有生力气,对立足未稳的日军进行了逆袭围住突击,敌伤亡枕籍,弃尸退去。
此日,亲身带领部队突击入城的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一四三联队联队长横田大佐阵亡。
从该大佐尸体上找到其阵中日记,其记曰:
“自南进以来,敌军望风披靡,我军所向无敌,不料,东瓜之战却遇劲敌。劲敌者,我国军是也。”
28日,日军第五十六师团附战车一团由仰光来援,以第一四五联队增强东瓜北侧南阳车站之防守,阻我国军新编第二十二师的声援;其主力配合第五十五师团的主力,自东、西、南三面围攻东瓜。
这天,日军对东瓜誓在必得,出动飞机一百九十多架、战车百余辆、大炮百余门协助进攻,更施放毒气,对东瓜展开了自日军侵入缅甸以来最强烈的攻势。
守军城西、城南阵地失而复得,二OO师指挥所多次遭敌突击,通讯一度中断,弹粮全面告罄,形势万分险峻。
此刻,我国军新编第二十二师主力由耶得谢南下,对占有南阳车站之日军一四四、一四五联队施行猛攻,午后霸占,击毁战车五辆、大炮六门、俘获大炮两门及五十六师团大尉以下三十七人。
有效地控制了日军对同古城的全面进犯。
戴安澜在28日这一天亲执机枪与日军对射,拼死抵挡突击二OO师师部的日军,师部特务连伤亡三分之二,前来声援的五九九团第三营也伤亡过半,但总算将日军击溃。
戴安澜过后说:
“二十八日这一仗,是我经历过的恶仗中最剧烈、最难打、最险峻的一仗。敌人的妄图是想吃掉咱们部队,再去干掉廖耀湘的。我还是用百米决战刺刀手榴弹解决问题的打法。成果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就无用武之地了,咱们就把敌人打跑了。”
通过如此残酷战役,戴安澜把3月22日写的两封遗书托给手下,其间一封给其妻子,其他一封给三位老友。
有关同古之战的第十二天,即1942年3月29日,郑庭笈将军是这样记的:
“29日黎明,城里和师部指挥所电话中断,师指挥所状况不明,东岸枪炮声有时剧烈,有时沉寂。第六○○团团长刘少峰要我派预备队及弹药弥补。每隔几分钟刘少峰和五九九团团长柳树人就问我戴安澜的状况。”
“同古战役进入到了十分阶段。傍晚时东岸五九八团第七连连长石磊派兵带来两名缅甸人,是戴安澜到同古后组织的缅甸人便衣队,他们带来戴安澜给我的亲笔指令,并要他们为我当向导。”
“指令要旨为:奉杜(聿明)军长指令,二○○师于二十九日夜间从锡当河东岸撤出同古城,沿河东岸到叶达西会集待命。撤离时部队由郑庭笈指挥,余在河东岸保护。”
“我接到指令后,用电话和柳树人、刘少峰两位团长商讨撤离事宜,决议以团为单位,派各团少校团附指挥伤病兵和炊事班,使用锡当河大桥到河东岸沿河大道,向叶达西会集。”
我国远征军突围中
“伤病兵过河后由师卫生队收容送后方医治。第一线步兵营,以营为单位派出阻击组向各营阵地前敌军实行夜袭,保护各团撤离。”
“撤离时按第五九九团、第六○○团、第五九八团的次序。”
“第五九九团从大桥过河,其它部队一律徒涉。各营阻击组黎明前离开阵地,向河东岸偿还建制。布置完毕后,部队按照方案开始举动。”
“夜间四时左右,全师已安全撤出同古城,在大部队举动时,前哨的步枪声、手榴弹爆炸声震动全城,敌人始终没有发觉我军举动,黎明前,各营阻击组也撤出了同古城。”
同古前哨日军装甲部队
“30日黎明,敌人炮兵向同古大桥和东岸不断强烈炮击,到十时左右还能听到模糊的枪炮声。”
“上午十时,由缅甸人带路,在河东一间草棚里会着戴安澜师长,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高兴得和久别重逢相同。”
“我向戴师长报告在城里战役和撤离的通过,撤离中纪律严明,做到对经训部队的要求,戴安澜立即指示,要部队使用绵密的树林地区休息,预备夜间行军……”
第二OO师抵达叶达西已是四月初,在休整期间,有两名英国记者到第五九八团找到郑庭笈,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古是平原地带,一面是锡当河,三面受敌围住,第二○○师如何能安全撤离?
郑庭笈的回答是:
(一)杜(聿明)军长下达撤离指令适时,出敌意料之外;
(二)新编第二十二师廖耀湘部正从叶达西沿公路向同古城进犯行进。使敌误认为是声援坚守同古的我军;
(三)正逢旱季,锡当河水不深,便于部队徒涉;
(四)军部弥补第一、二团编成游击支队,由新编第二十二师副师长黄翔兼司令,向同古城南行进,进扰敌军后方,这样的战略态势,敌人不可能判别我军有抛弃同古的妄图,符合出敌不意的战术准则。
(五)我国戎行是“草鞋兵”,渡河时用不着脱皮鞋,下水就跑,举动迅速便利。
同古一战,日寇遭我国远征军重创
对于同古之战,敌我双方的评价是:
“同古之役为旅顺攻城以来从未有过之苦仗”。(日本首相东条英机)
“东瓜之战,敌军抵抗既极顽强,又善夜战和阻击,使帝国戎行遭受了重大损害。”(日军第十五军团司令官饭田祥二郎)
“勇于以悬殊力气与帝国陆军师对师对决的我国军,二OO师为第一支,同古之役,铁血之战……”(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师团长竹内宽)
“我原以为我国人不能做什么……现在看来,他们的确能够做点什么。”(英军韦维尔将军)
“近代建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
本文深入探讨了同古战役中中国军队的表现,从战役背景、战斗过程、参战双方力量对比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军队在同古战役中的战略与战术运用。文章指出,尽管中国军队在装备和人数上处于劣势,但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略布局,成功地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并在战斗中歼灭大量日军。文章最后总结了中国军队在同古战役中的贡献与历史地位,并对未来战争中的军队建设提出了思考。
一、战役背景
同古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古地区与日本军队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1942年初,日军攻占缅甸仰光,英军向北撤退,中国远征军奉命进入缅甸。为了保卫缅甸,中英两国军队决定在同古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此时,中国军队面临着装备落后、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等多重问题,而日军则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空中支援。因此,中国军队在同古战役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战斗过程
在同古战役中,中国军队采取了积极的进攻策略,试图通过打击日军的侧翼和后方来削弱其战斗力。然而,由于装备和人数上的劣势,中国军队在进攻中遭受了重大伤亡。为了扭转战局,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战术措施,如夜袭、埋伏等,成功地歼灭了一些日军部队。同时,中国军队还通过构筑防御工事、布置陷阱等方式,提高了防御能力。
在战斗过程中,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许多士兵在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为了保卫祖国和民族尊严,他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此外,中国军队还积极利用地形和环境因素,如利用丛林、山地等复杂地形进行埋伏和狙击,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三、参战双方力量对比
在同古战役中,中国军队参战部队主要为第200师和其他一些支援部队,总兵力约1万人。而日本军队则出动了第55师团和其他一些部队,总兵力约2万人。从人数上看,日本军队占据了明显优势。此外,日军还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空中支援,使得其在战斗中更具优势。然而,正是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和出色的战略布局,使得日军在同古战役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四、战役结果与意义
同古战役的结果是中国军队成功地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并在战斗中歼灭大量日军。尽管中国军队在战役中遭受了重大伤亡,但这场战役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勇气。同时,这场战役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古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其对于中国军队建设和国家尊严的维护。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为未来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这场战役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国防建设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同古战役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和未来的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