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大唐国力傲世环宇!

2023-03-31 01:31:30 宇鹤科技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大唐“贞观年代”,民众渴盼已久的和平岁月,终于再次来临。此前,只要隋文帝时间短实现了一致与和平,但在隋末乱中,生灵涂炭的现象重复演出。上溯至西晋末年,自“八王之乱”后的两三百年里,华夏几乎就没和平过,十六国政权相继登场,又转瞬即逝,南北朝长时间对立,民众长时间处于动荡不安中。李世民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决计停止百年乱,消弭政权对立与纷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贞观之治”由此出现。

或许李世民与初唐群臣具备了较为清晰的“前史断代”观念,认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前史转折期:从此开端,前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而对于此前的前史,也要有明确的总结与评判。尤其是“全国腥膻”的两晋十六国前史,更应该得到一个系统的官方叙说。


“十八家晋史”的难题

贞观二十年(646年),在李世民的要求下,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21人组成了《晋书》编修团队,摆在他们面前的,倒不是史料匮乏问题,而是史料繁杂、紊乱的问题。

自西晋灭亡后,全国关于“谁是正统”的问题,一向没有一致意见。后世或许现已默认了苟安江南的东晋是“正统”,但他其时,不论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仍是氐族人苻坚控制的前秦帝国,乃至是偏居四川的成汉王朝,都有自以为“正统”的理由,但他们都没能突破地域的限制,立国短短几十年,就成为叛逆者或入侵者铁骑下的“失败者”。没有长时间占有华夏的政权,也没有真实一统全国的帝王,两晋十六国的前史叙说,只能是紊乱的,存在各自表述而又彼此对立的问题。

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国力傲视寰宇图1


《晋书》监修房玄龄当然也知道这些情况,他需要从大量晋代史料中找到明确的前史头绪,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地来展开撰写作业。对房玄龄他们来说,最少有“十八家晋史”能够参阅,它包含“九家晋书”与“九家晋纪”,是不同学者笔下的不同风格的晋史。

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国力傲视寰宇图2


惋惜,“十八家晋史”的大都内容,咱们今天现已看不到了,它们在后世的岁月跌宕中渐渐消失,只要少量内容被辑录在研究者的著作中。但《晋书》编修团队看到的史料,是适当丰厚的,“十八家晋史”中只要少量内容,在初唐就现已失传了。比方,萧梁史学家沈约,就写过一部一百一十卷的《晋书》,他还撰写了《宋书》,惋惜连房玄龄都没看到沈约《晋书》的内容。

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国力傲视寰宇图3


还有东晋志怪小说家干宝,写过一部二十三卷的《晋纪》,写的是西晋前史。他距离书写的年代很近,估量史料真实性很高,虽然咱们在今天看不到它了,但房玄龄却能够从中找到不少要害史料,并用于修撰《晋书》的作业。

除了“九家晋书”与“九家晋纪”这类纪传体史书,其时社会上还流传着《汉晋春秋》《晋阳秋》等编年体史书。房玄龄与编修团队一同,在可见的史书中挖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还结合其时官方掌握的其他史料,在适度取舍之后,完成了终究被认定为晋代正史的《晋书》。


李世民点评四位晋代人物

“从善如流”与“以史为鉴”是李世民在前史上留下的深入烙印,许多人想起李世民,都会想起他那句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其实此言出自《荀子》,但由于李世民常说这句话,又是这句哲理背后理论的践行者,将李世民的前史形象与之绑在一同,也未尝不可。

李世民乃至还会亲自为《晋书》书写评语,点评前史人物与事件。有四位古人得到李世民写史论的“特别待遇”:司马懿、司马炎、陆机与王羲之,两位帝王,两位知识分子,非常“对称”,好像映照了李世民内心深处对“文治武功”均衡寻求的心愿。

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国力傲视寰宇图4


西晋开国之君司马炎,在《晋书》上的形象适当“容纳”,威严缺少,温文有余,好像不是一个强悍的开国皇帝,而是一个被利益集团推举上位的“吉祥物”。与其他开国君主相比,司马炎的江山,确实来得比较简单,他直接承继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前人的成果,算是最后一个“摘桃子的人”。而司马宗族之外,其他门阀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司马炎对他们既依靠又提防,只能显出一副“好脾气”了。

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国力傲视寰宇图5


李世民对几百年前这位开国君主的评价,却是从“善良”视点切入的。司马炎的优柔寡断,在李世民眼中好像不是缺陷:“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这是适当高的评价了。当然,睿智的李世民也看出西晋迅速衰败的原因,就在于司马炎不知轻重,舍大取小。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讽刺他执意让“白痴太子”司马衷继位,为八王之乱埋下了巨大危险。

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国力傲视寰宇图6


李世民对此点评道:“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全国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况乎资三世而成业,延二孽以丧之,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贤之道,岂若斯乎!虽则善始于初,而乖令终于末,所以周到史策,不能无大方焉。”耐人寻味的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挑选,就有点他所谓的“大小之别”的滋味——为了江山社稷和全国苍生,他宁可杀兄逼父,背上千古骂名,但从更久远的眼光来看,这是为了避免让李建成、李元吉这类人上位,以防大唐重现“二世而亡”的前史悲惨剧。


《载记》专论异族君主

《晋书》的一大特征,便是使用了《载记》来记载五胡十六国时期异族政权首要君主的前史,有整整三十卷的内容,都在叙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异族控制者的故事。严厉来说,《载记》不是房玄龄和《晋书》编修团队的“创始”,之前记载东汉光武帝到灵帝之间前史的《东观汉记》,就有《载记》,但它记载的不是异族政权前史,而是王莽时期的各种前史“过渡人物”,如绿林军首领王常、赤眉军首领刘盆子,大概是不好分类,便设置《载记》来记载他们的前史。

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国力傲视寰宇图7


从前史写作的传承来看,早在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有《匈奴列传》,并把匈奴君主的谱系,归入华夏前史叙说的头绪中,是一种史学上“大一统”观念的体现。而书写两晋史,愈加绕不开异族政权的前史了,而房玄龄他们的操作方法,与司马迁千篇一律,将五胡前史归入官方干流叙事,但差异在于,不会把他们的君主都当成什么华夏“正统”,非要寻觅一个上古圣王作为祖先。

不过,从前有望一统全国的异族政权的君主们,在攻取华夏腹地后,就会编织一套自己是“正统”的话语,不仅是为了说服自己的属下,改变身份认识,也是为了给持有“华夷之别”观念的人,一个不至于太难承受的实际。比方,匈奴人刘渊虽然夺了西晋的“天命”,却还要攀交汉朝的国号,自称“汉”,还声称自己是刘邦的后人。如此做法,自然是源自政治上的考虑,至于刘渊是否真的有大汉血缘,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国力傲视寰宇图8


西晋末年,匈奴人攻入洛阳,抢占华夏,酿成永嘉之乱。这场祸乱不仅摧毁了西晋王朝,也“消除”了数不清的世家大族,乃至许多自秦汉以来久居华夏数百年的华夏先民都惨遭灭族,他们修筑的琼楼玉宇,收藏的珍宝书本,也都在火中化为灰烬,可谓天崩地裂式的灾厄与浩劫。侥幸逃脱、南渡建康的人们,尤其是读书人,无法承受惨痛的实际,只能期盼北伐成功,夺回故地。

但是,偏居江南的政权,不论是东晋仍是后来的宋齐梁陈,只能牵强自保,无力北上,乃至还得不时面对北方异族政权南下讨伐的压力。因此,一些知识分子只能挑选醉心山水,不问世事,还有人自觉承受异族政权攀交华夏“正统”的政治论述,哪怕他们自己也不乐意信任,但面对困难的时局,也不得不逼迫自己信任了。

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国力傲视寰宇图9


由此发生的“用夏变夷”观念,在其时非常流行。《孟子》有言:“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以华夏文明影响异族文化,乃至异族政权自动挑选汉化,在耳濡目染中变得越发文明。乃至在“用夏变夷”观念的逐渐影响下,一些异族政权的君主,发自内心承受了华夏圣贤的教导,真实开端用严厉的圣王标准来要求自己,前秦君主苻坚便是一个鲜明的比如。


苻坚:上古贤君的精力传人

从《晋书》的记载来看,苻坚是个信守儒家之道的君主,最少从践行孔子仁政的视点看,他比晋朝皇帝要做得好,更像是上古贤君的“精力传人”。

苻坚是十六国浊世中,比较罕见的善于承受臣子意见的君主。据《晋书》记载,苻坚在安稳国内局势后,也渐渐滋生奢侈之风:“国内殷实,遂示人以侈,悬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宫宇车乘,器物服御,悉以珠玑、琅玕、奇宝、珍怪饰之。”尚书郎裴元略建言献计,规劝苻坚采取圣贤之道,不要贪图享乐,而要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苻坚真的仔细听取了意见,严于律己,前秦国力也由此愈加强盛。乃至在此之后,出现了多国来朝的“盛世现象”:“鄯善王、车师前部王来朝,大宛献汗血马,肃慎贡楛矢,天竺献火浣布,康居、于阗及海东诸国,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贡其方物”,彰显了苻坚的仁德与治理国家的才能。

李世民开"贞观之治"终结两三百年战乱,国力傲视寰宇图10


但是,苻坚终究不是那个能够一统全国的帝王,淝水之成为其命运转折点。苻坚兵败后,国内割裂实力蠢蠢欲动,或许苻坚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会落在从前信任的姚苌手里。苻坚从前封姚苌为龙骧将军,掌控兵权,但在自己危险时刻,却被姚苌落井下石。姚苌的权利愿望很大,想替代苻坚成为皇帝,便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但苻坚却以为自己才是“天命所归”,并怒斥姚苌:“小羌乃敢干逼皇帝,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根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违天不祥,其能久乎!玺已送晋,不可得也。”见苻坚不肯让出传国玉玺,姚苌便以上古尧舜禅让之事,忽悠苻坚让位。但苻坚的“正统”观念很深,以为禅让是圣贤之间的事,姚苌底子不配跟自己提禅让的事:“禅代者,圣贤之事。姚苌叛贼,奈何拟之古人?”苻坚宁死都不乐意交出玉玺,乃至把玉玺送给东晋皇帝,也不乐意给姚苌,是由于在他看来,姚苌当皇帝并不存在合法性,无法承继大统,连偏安江南的东晋都不如。


传国玉玺象征着华夏正统,得到它的君主,才真实具有了“天命”,在浊世更是如此。不过,姚苌等叛乱者并不会由于缺少“正统”就不去争权夺利,他在杀戮苻坚后,建立了后秦政权,好不简单由前秦时间短一致的北方,再次堕入兵荒马乱。《晋书》记载的割据政权,大多像流星相同划过前史的夜空,匆匆来临,又转瞬即逝。